• 【雙12單日限定】登入領 $400 滿額優惠卷! 領優惠
  • 消費滿 $599 台灣免運 ;滿 $1800 國際免運
  • 【十二月限定】會員登入領劵 享滿額折扣 去領劵
  • \\官網限定// 每消費 $100 可獲得 $1 回饋金 每月12號加碼10倍送
icon-search
icon-search

關於《感情關係》,海苔熊:你需要找到適合你的關係位置。

感情關係鑑定

004

嗨,我是海苔熊


『那些讓你恐懼的事物背後,有屬於你的寶藏。』— 海苔熊  

程威銓,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和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闆朱家安與泛科學前總編陸子鈞有著複雜的三角關係。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影響我最深的心理學家-榮格:「我們愛上的往往是自己的陰影。」 而現今大眾心理最欠缺的是「不討好的勇氣」,所以我希望在心理學上帶給大眾一種「思考與覺察」人生的觀點。

個人著作 List of Publications

《暖傷心:癒療失戀的十五個練習》程威銓(2015)。 台北。大真文化。

《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十六堂課》  程威銓與台大愛情研究團隊(2013)。台北:大真文化。



單純曖昧,可不可以不只是朋友?

拉近關係的4個方法,

每到2/14與3/14的情人節,粉絲團就會被「如何向對方表白?」、「他這樣做是不是對我有意思?」或是「為什麼我們只能是朋友?」之類的訊息塞滿。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拉近兩人的關係?如果已經認識了一段時間,又要如何從朋友進階成情人?老實說,收到這些沒頭沒尾的問題,都很難回,畢竟每一段感情都是複雜的,在尚未了解兩個人關係的狀況下,很難給出一個「一定有效」的建議。不過,日本精神科醫師Yuuki Yuu在最近出版的《戀愛心理學圖解版》當中整理了許多方法,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方法 1 :與其製造浪漫,不如製造任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經驗是,你很努力的去幫喜歡的人做事,但是他卻沒有喜歡上你,怎麼會這樣呢?其實,你一直以來都想錯了,並不是你付出愈多,對方就會愛你,而是應該反過來:當你製造多一點機會讓他幫助你的時候,他就會不知不覺地對你產生一些好感。

根據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或者是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當對方很努力的去幫你完成功課、找份資料或趕一個計畫的時候,心裡面可能會產生一種疑問:你到底算哪根蔥啊,為什麼要如此拚命的幫你呢?可能是我對你有好感吧?

而當一個人對你付出愈多的時候,由於他在你身上的投資(investment),也更不容易把你丟下來。當然,這樣的操作僅限於他對你的感覺還不確定、或者是一開始就對你有一點好感的情況下。

如果你們已經進入曖昧了,很可能又會有另一種不安:擔心說破了什麼都沒有,但又不甘兩個人的關係只有這樣而已,然後隨著兩個人的忙碌、拖延,到最後就變成已經習慣彼此的「超級好朋友」。 

null

究竟該不該在對方「無感」之前先確定關係呢?雖然你會在一些書籍上面看到,告白是一種最笨的方法,因為你締造了「要嘛同意、要嘛分開」的抉擇。可是事實上,日本學者栗林克匡針對158位高中與207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最佳的告白時間是認識之後的3個月內,成功率高達41%,往後拖愈久,成功率愈低,除非你可以撐到13個月後,成功率也有35%,但伴隨一半的失敗率。

當然,每段感情都是不一樣的,統計所選取的樣本可能也會有影響,不過「3個月」的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時間,因為我們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如果對他有好感,腦袋裡面會產生戀愛激素PEA(phenethylamine),除了讓我們會覺得開心之外、也會有戀愛般的好氣色。

可是小鹿亂撞畢竟不能一直撞,不然正事都不用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怦然心動的感覺,會在3個月到半年內慢慢消退。雖然說,這種熱戀並不能當作是愛情的全部,但有些時候決定和改變是需要靠一些衝動的,打鐵趁熱也不失為其中一個方法。

方法 2 :反差感有時候反而容易讓人心動

「剛見面的時候,看他的外表不是我喜歡的型,講話又有一點卡,再加上又是我不喜歡的大叔類型,可是尾牙那天晚上他送我們一群人回家,很細心的確認我們每一個人都到家之後,才把手機接上電源去睡覺,我才發現,大叔也有大叔的好。」

有些時候,那些一開始覺得「不怎麼樣」的人,後來卻變成你喜歡的人。美國心理學家艾倫森與林德發現,有些時候反差反而造成某種程度的好感。他們請來參加實驗的受試者和實驗同謀X進行了7次對話,然後實驗者再給受試者幾種回饋,回饋的內容大概像這樣:

A. 好→壞:剛開始X對你的印象還不錯,但是隨著聊天的次數愈多,卻發現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B. 好→好:一開始X覺得跟他聊天起來很投緣,隨著聊天次數的變多,他對你的好感也漸漸增加。

C. 壞→壞:X一開始對你的評價就不太好,愈聊愈多之後感覺更糟。或許對他來說,你不是他喜歡的類型吧?

D. 壞→好:老實說,他一開始並沒有很喜歡你。不過隨著聊天的次數愈來愈多,愈來愈了解你之後,發現你其實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有趣的人,漸漸的喜歡上你了。

在看回饋之後,也請受試者給予X好感度的評價,結果發現,D組(由壞變好)的分數是最高的,甚至比B組的分數還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得失理論(gain-loss theory),相較於「總合」,人們對於「變化」更為敏感。換句話說,比起一直以來表現都不錯的人,我們更傾向愛上那種「改邪歸正」的人,或者是一開始並沒有很吸引你,但後來漸漸看到他的好的人。值得注意的是,這說法有兩個但書:

一開始你不可以表現得太差,不然後半段就「回不來了」。

有時候你心中以為的那個「改邪歸正」的人,只是在熱戀的時候「還沒有看清」的人。過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他並沒有改邪歸正,還是一樣關係混亂、一樣情緒失控,只是你錯估了自己的獨特性。

整體來說,如果你選擇製造反差感,然後希望藉由這樣的方法來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那麼或許你可以嘗試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例如,原本害羞內向的你,表現出一些勇敢、冒險、挑戰的自己,在吃飯的時候向服務生反映水不夠、或是向壓榨已久的上司坦承感受,都有可能讓他對你的感覺耳目一新。

在心理學上還有個「仰巴腳效應」(pratfall effect),指的是當一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人偶爾也表現出一點小錯的時候,會覺得他其實是可以親近的、可愛的、也有人性的一面,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例如林志玲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喝得滿嘴都是)。所以,如果你總是給人有隔閡、冰冷的感覺,可以偶爾嘗試表現出冒冒失失的樣子,說不定會讓那些想要追你的人卸下心中的恐懼。

null

方法 3 :以對方為主體性的對話

「我覺得自己好像傭人,總是替他做了很多,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注意過我。」

「其實我要的不多,只希望我在他的心裡面,可以比朋友更多一點。我常常在想,有沒有可能可以讓他對我的感覺可以多一些,而不是只停留在淺淺地噓寒問暖?」

聊天與溝通也是關係的核心,Yuuki Yuu整理了幾種增進好感度的聊天法則:

笑容:一般來說我們會喜歡笑容滿面的人,所以能笑的時候就盡量笑吧!

注視:眼睛是拉近心理距離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更容易接受到女性好感的眼光,所以如果你喜歡某個對象,可以嘗試跟他有更多的眼神接觸,不過前提是不能「看到」讓他覺得不舒服。

叫對方的名字:我自己的經驗是,當自己的名字被呼喚到,會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如果是在大家一起聊天的時候,你可以提到對方的名字,例如:「剛剛Janet說⋯⋯」會讓對方有被重視、被記住的感受。

身體接觸:實驗顯示,輕微、自然的身體接觸會讓人產生好感。例如,不經意接觸顧客的服務生,比起跟顧客都沒有任何接觸的服務生,可以獲得更高的滿意度。

以對方為主體:「 你要做什麼?」、「你之前說很好吃的那家店我也去吃了喔⋯⋯」這些以對方為主體的句子,很容易傳遞你關心對方的訊號。你也可以藉由這些訊息,傾聽對方的回應是什麼。

這些自然傳遞好感的句子或行為,都可以很明顯的表達出你對對方感興趣、或是想要跟對方有進一步認識的動機。尤其是當你提起對方的名字,對方很容易覺得你是在乎他的,所以才會記得他的名字。

一般來說,當我們對別人示好的時候,你會想要給予回報,就是吸引力當中的回報性(Reciprocity)。也因為這樣,具體的稱讚對方也是一個很棒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說:「我發現你的企畫案當中有關於動線的安排的部分寫得很好,完全可以避免掉大塞車的情形。」或者是「你那個一絲不苟的態度真的很令人欽佩耶,昨天你在交接的時候做得非常細緻,經過你的解說,每個新人應該都很能夠理解這個工作的內容了。」

我們總是需要別人認同、在意我們在意的事情。當對方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很在乎的觀點、面向、或議題也被你所關注的時候,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

方法 4 :使用自我揭露增加「封閉效應」

自我揭露是加深關係的基石,當兩人之間有一些「彼此才知道」的事情,或是「因為是你所以我才跟你說」的祕密,就會增加親密的感覺。根據「封閉效應」,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來構築出兩人的世界:

從內封閉:分享祕密、分擔憂愁、討論深度話題。

從外封閉:在臉書貼文標記對方、去玩的時候跟大家說他是你的男朋友/ 女朋友等等。

這個方法有一點像是用麥克筆把兩個人圈起來的感覺,進而建立一體感。只是,有些人不喜歡「被」宣示主權,那麼從內封閉就是比較適合的方式。

另外,怎麼「說」也是一門藝術。有些人喜歡在聽心事時多一點情境,那麼就適合「漸強法」,慢慢說到自己在乎的事情核心,例如「今天我睡過頭遲到,我昨天明明有調好鬧鐘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它竟然沒有叫,然後早餐店還大排長龍⋯⋯沒想到在捷運上遇到那個賤貨也遲到,她假裝跟我聊得很開心,我也故作鎮定應和她(中間省略)⋯⋯結果老闆竟然聽信她的話,你說氣不氣人!」;也有些人喜歡「說話講重點」,這時候就適合先說結論的「漸弱法」,例如「昨天我被老闆罵了,都是因為那個賤貨⋯⋯」。

一般來說,一個人習慣說話與聽話的模式是類似的,如果他比較急、習慣用漸弱法描述事情,那麼通常也會比較喜歡先聽重點。

練習做真正的自己

「哎呀,有時候再多的方法,也比不上一顆真誠的心。」有個在情場打滾多年的朋友Jack這樣說,其實是對也是不對。對的地方在於,如果在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你都是用「演」的,那麼很容易在在一起之後被識破,甚至會因為「發現你並不是這樣」而分開,所以真誠的確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對的地方在於,有些人的社交技巧差到「不知道如何做自己」,雖然心很真誠,但總是白目地說錯話、不知道要看對方臉色、聆聽的時候只顧著給建議、或是滔滔不絕地自吹自擂等等,這時候還是要透過練習,才能呈現真實的自己。

不過,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在感情裡面,我們很容易為了對方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或一封訊息而變得患得患失,這時候真正該做的是先把自己穩下來,而不是去想「他的意思是什麼?」或是「怎樣才能讓他改變主意」等等。唯有先穩住自己了,才能有穩定的關係。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